CT三维重建基本后处理方法
CT三维重建主要以下七种基本后处理方法:
下面对常用的几个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多层面重建(MPR)
2、最大密度投影(MIP)
3、最小密度投影(MinIP)
4、表面阴影遮盖(SSD)
5、容积漫游技术(VRT)
6、曲面重建(CPR)
7、虚拟内镜技术(VE)
1、MPR
MPR(Multi-Planar Reformatting),多平面重建,是将扫描范围内所有的轴位图像叠加起来再对某些标线标定的重组线所指定的组织进行冠状、矢状位、任意角度斜位图像重组。MPR适用于任一平面的结构成像,以任意角度观察正常组织器官或病变,可以显示腔性结构的横截面以观察腔隙的狭窄程度、评价血管受侵情况、真实地反映器官间的位置关系等。
2、MIP
MIP(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最大密度投影,最大密度投影是将一定厚度(即CT层厚)中最大CT值的体素投影到背景平面上,以显示所有或部分的强化密度高的血管和(或)器官。
MIP的灰阶度反映CT值的相对大小,且比较敏感,即使小的差异也能被检测,如钙化灶、骨骼CT值非常高,充盈对比剂的血管同样很高的CT值,但总是低于钙化灶和骨骼,在MIP图像上,其明亮度不一样,可区分。
应用:广泛应用于具有相对高密度的组织和结构,如显影的血管、骨骼、肺部肿块以 及明显强化的软组织病灶等,对于密度差异甚小的组织结构以及病灶则难以显示。
3、MinIP
MinIP(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最小密度投影。和MIP正好相反,它是在某一平面方向上对所选取的三维组织层块中的最小密度进行投影,主要用于气道的显示。偶尔也用于肝脏增强后肝内扩张胆管的显示。
4、SSD
SSD(Surface Shaded Display),表面阴影遮盖,是将操作者的眼睛作为假设光源方向,投射到CT值在设定阈值以上的体素上则不再透过继续成像,仅呈现所有表面体素的集合立体图形,适用于显示CT值与其他结构相差较大的组织结构成像。简而言之,SSD图像就像是黑白的塑形图像,所以临床上主要用于显示骨骼病变或是结肠CT重建。
5、VRT
VRT(Volume Rendering Technology),这种三维成像功能非常强大,形态及色彩逼真,绝对是CT三维重建中的“高富帅”,可以对动静脉血管、软组织及骨结构等进行立体塑形成像,也可以显示支气管树、结肠及内耳等结构,对于复杂结构的成像有一定优势。
VRT图像直观生动,深受广大医生的喜爱,称得上是辅助诊断、显示病变的大杀器,但是我们要注意一点,VRT图像的伪彩设置很重要,不恰当的伪彩设置会将血管外层像素过滤掉,显示的血管狭窄的程度会比真实情况严重
6、CPR
CPR(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这种重建技术是在一个维度上选择特定的曲线路径,将该路径上的所有体素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显示,可以一次评价曲度较大的结构如脾动脉、胰管、冠状动脉等管状结构的全长情况。
CPR可以观察管腔结构的腔壁病变(如斑块、狭窄等),也可以观察管状结构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但CPR所显示的不是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关系(它是把管状结构拉直了看),同时需要多个角度曲面重建以完整评价病变。
7、VE
VE(Virtual Endoscopy),虚拟内镜技术。这种CT重建图像可以模拟各种内镜检查的效果,它是假设视线位于所要观察的管“腔”内,通过设定一系列的参数范围,即可看到管“腔”内的结构。